最近有好几个朋友给我安利一部短剧。 有人特别激动:这部剧洗刷了我对短剧的偏见!我现在追着男女主的物料看,我就是条狗! 还有的说得比较克制:脑残是真脑残,上头是真上头… 我一查,不得了,这是短短17天就突破30亿播放量的现象级爆款,创下了短剧最快破30亿播放量的纪录。 甚至很多网友狂赞“终于吃上了短剧细糠”“制作水平已经赶超大部分爱优腾芒的同题材长剧”… 真的吗?我不信。 抱着好奇和怀疑的心态,我打开了它。 《盛夏芬德拉》 爱情剧,82集,每集2分钟,差不多一部电影的体量,从先婚后爱,到极限拉扯,追妻火葬场,再到破镜重圆,听起来挺套路的故事… 但能火成这样,一定是因为做对了一些事。 其实只要你稍微看个几分钟,就能发现这部短剧的与众不同。 首先,它在一众粗制滥造的短剧中,居然透出了“电影感”。 打光、摄影、构图、配乐,都不像传统短剧那么“辣眼睛”,反而是高级、有质感,文艺范十足。 比如,开场没有正脸大特写,却把镜头对准了男女主的手、脚、头发… 一些镜头语言,看得出来是考究过的:如近景遮挡,远景看不真切,如对称构图,如侧脸逆光、隔着桌子低角度仰拍… 这些都在凸显男女主双方初次见面的疏离感… 再比如,浪漫氛围的营造,让人猜想,主创大概了是刷了很多遍王家卫和韩国偶像剧… 男女主在蓝色隧道里浪漫相拥,抽帧、朦胧的效果,成了名场面,据说已经有粉丝前往拍摄地打卡了… 而男主为女主脱掉高跟鞋的那一幕,女主头顶的高光,让她仿佛化身为韩剧女王。 更离谱的是,它还玩前后呼应。 短视频时代,谁还记得5分钟前刷过的东西? 但它居然让一支芬得拉玫瑰,每隔30多集(一个多小时)出现,从含苞待放,到盛放,寓意两人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 它也没有你平时看到的那些短剧,有如此多生硬狗血的撕逼、反转。 如果说传统短剧就是靠“离谱”来吸引眼球,“10秒一冲突、30秒一逆袭”… 那么这部则是完全放弃了这种“打法”,特别是没有那些婆媳、闺蜜之间的女性互斗雌竞,确实感觉清爽不少… 它甚至节奏慢得好像文艺片,对比其他短剧,几乎是开辟了一个新赛道。 而作为一部爱情剧,男女主的CP感是否符合观众期待,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不得不说,这个男主,是妥妥的“霸总升级版”,投射了当今很多女性对完美伴侣的想象。 过去的霸总,搞的是强权宠爱、壁咚强吻那一套,如今互联网上女性主义崛起,哪个女生还想找个“爹”当伴侣? 这个“升级版”霸总,硬件条件一个不少,偏偏还特别尊重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女性… 聚会场合,西装笔挺的他注意到女主的高跟鞋不适,自然蹲下为她换上拖鞋; 亲自下厨,为女主学做色香味俱全的乌冬面; 女主生病,悉心照顾她; 倾听女主的梦想,关心并支持她的事业,让她自由做自己… 难怪有网友惊呼:短剧都开始探讨“尊重式爱情”了,内娱长剧还在喂工业糖精! 而女主的设定,也集齐了这几年的互联网热词:独立女性、原生家庭糟糕、双向情感障碍… 她又强大又脆弱,还在努力成长,她不再是等待被爱被拯救的小女生,而是敢撩敢爱,也敢切断爱情的清醒大女主,这恐怕也让不少女性观众能轻易代入吧… 而两位主演的演技,在整个影视行业里来看,属于是正常水平… 但搁在短剧赛道,对比烂剧频出、“仅粉丝可见的演技”泛滥的内娱长剧赛道,都已经是降维打击了… 但你要问我,这剧到底好不好看? 我只能诚实地回答,我不喜欢。 当然,我觉得这世上大多数的爱情片都很矫情,真正打动我的没几部,还都是多年前的作品了… 你可以说我装逼,也可以说是我年纪大了,欣赏不了年轻人追赶的潮流… 我就是忍受不了这种极具架空感的爱情故事。 什么豪门联姻,什么先婚后爱,又时髦又封建的,感觉编剧既不懂豪门,也不懂婚姻。 真正的权力和财富,其运作方式何其复杂和隐晦… 身在底层的编剧们可能难以想象,编也编不出,于是在这部剧中,豪门联姻牵连甚广的背景、商业博弈的现实压力,被极大地简化。 我们看到的,是(伪)深宅大院、精致大平层里,这些有钱人宛如过家家一般地订婚、退婚… “霸总”打压情敌的方式,竟然是毫不体面地当面羞辱,外加金钱压制… 而男主几乎是“完美霸总”的顶配,他尊重女性、体贴多金,情绪稳定、守身如玉,还帅气(这个见仁见智吧)… 这种极致的完美,抽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使得这个角色更像一个为女性的幻想量身定制的符号。 他的所有行为动机都是围绕着宠爱女主,却缺乏自身的成长弧光,突如其来的深情也毫无理由,本质上是个工具人。 而关于女主的每一条支线,也欠缺说服力。 剧里说她是个摄影师,还是个向往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感觉是张口就来… 编剧你们要不要先看看真正的户外摄影师都是哪种画风的,好歹给女主化个更贴近的妆? 现在这副细皮嫩肉的样子,感觉晒不了一点太阳… 而这条事业线,除了烘托男主对女主的支持,成为他们彼此调情的工具,没有其他的作用,编剧甚至懒得去展现一点点她工作的认真和专业。 所谓的摄影工作,反而更像是女主说走就走的旅行,又轻松又快乐,还被她装到了… 家庭方面,女主有一个要强迫她嫁人的爹,一个小三上位的后妈,母亲为此自杀,这种天崩开局,女主肯定是背负深重的心理创伤… 但在剧中,心理疾病沦为了浅尝辄止的背景板,它适时出现,仿佛生病就是为了在男女情感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波折,嗯,也是个“工具病”。 我不知道,真正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观众,看到这段作何感想… 有网友评价:这种剧,脑子一扔就是看! 是吧,我也开始怀疑写下这一大堆缺点的必要性,是不是我不应该对短剧提出这样高的要求? 毕竟大家看它,也不是为了什么价值观,也不是为了寻找真实感,更不是为了追求复杂性。 大家看它,就是为了下了班放松一下,为了嗑糖,为了爽。 大家只是想看一些,女人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放飞自我、做自己,自然有完美的男友尊重我、宠我、爱我,用钞能力摆平一切… 大家都知道,真实的恋爱不是这样的。 一个现实中的“霸总”,可能拥有更多的性资源,大概率不会专一。 一个花费大量时间纠缠于个人情感的“霸总”,在现实中可能因决策效率低下而迅速被淘汰… 而一个专心爱你、尊重你的男人,很可能没什么钱,或者更遭,现实中还有大量没钱也不尊重女性的男人… 但那又怎样呢? 虚拟世界里满足一下不行吗? 我开始意识到,我与《盛夏芬德拉》的受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觉得好看的爱情剧,可能也有理想化的一面,但爱情中的两个人,起码是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他们要面对的矛盾、困境,也至少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但现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恋爱兴致不高,却在短剧里为“霸总爱上我”的戏份疯狂上头。 这是现代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做出的理性且精明的情感代偿选择。 在现实里,爱情太难了。 高强度的工作,高成本的生活,让一段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和情绪维护的亲密关系,成为了 “奢侈品”。 现实中的恋爱,意味着要处理复杂的沟通、可能的背叛、三观不合以及分手创伤,这对于本就精神紧绷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而当代年轻人更注重自我,当恋爱带来的束缚感大于愉悦感时,“低质量恋爱不如高质量独处”便成了普遍共识。 相比之下,在短剧里“嗑糖”,取悦自己,又容易又直接。 “大数据”深知你的爽点,知道如何给你提供高浓度的情绪价值,帮你对抗现实生活的疲惫、孤独与压力。 我没有办法苛责这个群体… 现在问“为什么不去看经典爱情电影”,跟“何不食肉糜”的性质都快差不多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长期沉浸在这种高度简化和理想化的关系中,可能会削弱人们在现实中处理复杂亲密关系的能力。 当我们习惯了被迎合,可能就更难容忍现实中伴侣的不完美。 这种“嗑糖”有点像“饮鸩止渴”… 或许我们不应该去怪虚拟的世界如何让年轻人疯狂… 而是应该想一想,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年轻人重新发现真实世界的美,真切地感觉到,在现实中去经营一段关系,爱具体的人,纵然麻烦,但其间真实的温暖、碰撞与成长,远比隔着屏幕嗑糖,更动人,也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