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动画片《荒野机器人》上映了,它古典又新颖,隽永又当下,用典型的美国荒野神话书写了母爱这一世界性的主题,也在童话故事的缝隙里暗示了对人类前景深重的忧虑。
人类缺席了整个故事,但人性没有,在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时代,《荒野机器人》是给自然与人性的并不老套的情书。
“只有爱,能跨越物种,超越程序,赋予生命真正的意义”。
01.
美国荒野神话的新篇章
《荒野机器人》改编自著名童书《荒岛机器人》,片名的翻译者,显然比原著小说的翻译者更了解“荒野”在美国文艺作品中的特殊地位。
“荒野”是地理概念,更是心理概念,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行为。从《圣经》起,荒野母题在西方作品中就极其重要,亚当和夏娃从天堂跌落,在荒野中游荡,直至见到第二个伊甸园。荒野是人获得神启的地方,也是自由之乡、盟约之地、藏身之所、避难之处。如学者罗伯特·奥尔特所认为的,荒野是主要的文学“类型场景”之一。
“荒野”在美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比重,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荒野故事、西部神话之于美国人堪比“创世记”,讲述了美国人不再是欧洲人,而成为美国人的过程。
艾默生、梭罗、杰克·伦敦、福克纳……一代代的美国作者书写荒野故事。《荒野大镖客》《与狼共舞》《荒野猎人》……一代代的好莱坞电影人拍摄荒野故事。《荒野机器人》延续了美国荒野故事的传统,也做了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
在《荒野机器人》中,荒野依然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依然遇到最彻底的否定。但不同的是,这次进入荒野的是机器人,被荒野否定的,既是未来的人类文明,也是智能机器的文明。
在这部电影里,荒野依然是庇护所、藏身处,荒野以巨大的包容给了闯入者共生共存的空间,也付出巨大的牺牲给与反叛者保护,而闯入者成为传奇,造就新的伊甸园。机器人萝斯带来火,建造房屋,带领动物聚在一起度过冬天,在木板上刻下动物们相聚的画面,她以机器人之身拥有了心灵与感受,将新一代的神话写在了荒野上。
动物们把这个机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这个“浪漫传奇式叙事”像一个新的文明早期传颂神迹降临的故事。做个大胆的猜想,荒野机器人的神话成为了这个岛屿上动物们的共有文化密码。自此以后,岛上的动物和其他生物已经有了文化上的区隔。这里诞生了独特的荒野文明。
影片中的荒野依然壮丽、狂野、自由、质朴、热烈,它代表着一种真实、自然的力量,和光滑、无瑕的机器人世界形成对照,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爱的能量。也许,真的到了机器人如此智能的一天,荒野,依旧会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心灵居所,是“文明之毒”与“科技之毒”的解药。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使用了纯粹的动画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感倾向:这是一部手绘和CG结合的影片,荒野的部分多用手绘,机器人世界的部分多用CG,主人公刚出场的时候几乎完全是CG,随着故事的发展,萝斯一步一步融入荒野、拥有人性,她身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手绘的划痕、青苔。
到了告别的时候,萝斯几乎全是手绘,和荒野在画面质感上完全融为一体。用不同的技术获得不同的画面质感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是石破天惊的创作思路,但运用得这么好的佳作,依然是凤毛麟角。
02.
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流落荒岛的机器人主人公萝斯,具有极强的主体性。如果说人作为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其意识是自由能动的,那么萝斯就是机器和程序的统一体,毫无疑问,她有意识,而且她意识的能动性不亚于任何一部电影的人类主角。
萝斯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她主动认识荒野、适应自然、重写系统、找寻任务,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也体现在,她有作为机器的自我意识、尊严和骄傲。从机械智能的视角阐释动物行为,这是从“我”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这一切让她不仅是千百个同型号的机器人中的一员,而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人类大概难以真的理解机器的想法,主创尽可能地猜想了机器会怎么思考,并呈现在影片中,这是机器人和荒野的互动中非常有趣的部分。比如,萝斯不理解狐狸为什么要吃小雁,狐狸说这是我的天性,萝斯恍然大悟,“哦,这是你的程序。”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萝斯的总结有相当的合理性,生物的天性确实也是一种程序。事实上,这正是原著作者彼得·布朗的发现:“野生动物和机器人实际上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这一发现甚至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重要驱动。
影片花了很大篇幅呈现时代热点——机器学习。同样是学习技能,机器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如果从影片的内容来总结,可以简单表述为:机器通过了解原理学习,动物通过对示范的模仿学习。这两者当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错位使用就会笑料百出。
要学游泳,机器人像小雁展示了浮力原理、人类游泳的动作拆解;要学飞翔,机器人分析空气动力学,拆解翅膀的动作步骤,小雁当然没有办法仅通过机器人的办法就学会游泳和飞翔,狐狸倒是从让萝斯模仿各种动物中获得了不少乐子。
萝斯跟动物学到的所有知识中,有两条特别值得一提,第一条是名字中不能有数字。用数字命名是消灭个体特性、剥夺个体尊严的手段。人类社会中,只有在极端环境下,才会剥夺人的名字、用数字称呼,比如监狱。萝斯去掉了自己名字里的数字,给小雁起了个不带数字的名字,也命名了另一个冲上荒岛的机器人,虽然叫它小垃圾。
第二条,是幽默。萝斯向狐狸芬克学习开玩笑,她问,幽默和苦难相关吗?小雁飞走后,学会了幽默的萝斯和狐狸坐在高崖上相互挖苦,苦难在彼此的玩笑中消解少许,让人心酸又温暖。懂得通过捍卫名字来捍卫自己的个性的,是有尊严的人;能够用幽默消解苦难的,是有智慧的人,学会了这两点的机器人,开始闪耀人性的光辉。
电影展现了一个“第二十二条”军规似的“机器人悖论”:机器人的第一准则是完成任务,萝斯为了完成任务,覆写了自己的程序,但覆写程序不被允许,这让她变成了残次品,一个“错的东西”。那么,到底“完成任务”和“不能修改程序”哪一个才应该是机器人的第一准则,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取舍?因为不是故事的主题,电影里没有展开探讨,但这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器人伦理问题。
对动物而言,机器是可怕的,对机器而言,动物亦然。机器的可怕在于其确定性,绝对理性带来的偏执与冷血,没有感觉、没有价值关怀;动物的可怕在于其随机性,这种野性的破坏力对机器而言防不胜防。恐惧荒野又恋慕荒野,创造机器也提防机器,这是画面外的人类,比动物和机器都纠结的心情,也是《荒野机器人》捕捉到的时代情绪。
03.
敢于吐槽养育工作的当代妈妈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但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歌颂母爱的故事。这不仅因为主角是一个机器人,更因为它充分地呈现了母亲在育儿工作中的崩溃、迷惘、无措、沮丧、疲惫甚至愤怒。
在影片中,这些负面的体验与亲子之爱的正面感受同样重要,机器人萝斯和负鼠妈妈对于母亲角色的抱怨,相当具有女性主义色彩和当代特色。
萝斯将养育定义为一个任务,对很多人类父母来说也是如此。萝斯跟另一个冲上荒岛的机器人抱怨“任务不可完成”,对方感到诧异,什么能难倒融合了所有人类知识、拥有最强推断能力的萝斯姆7134号机器人?
萝斯说:“我有了一个孩子。”那一秒,观众甚至能从瞎了一只眼的机器人身上看到尴尬和无奈。
养育一只大雁,只需要几个月。而将任务拆分开来,也只有学会吃饭、游泳、飞翔3个子任务。但养育人类幼崽的任务,要更为漫长复杂。人类的很多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传承的,比如耕种、开车、阅读、数学、机械制造……但养育孩子并不在其中。
无论有多少关于养育的书籍、课程,也无论新手父母多么好学,养育孩子都是充满风险和未知的旅程。萝斯说她“越来越依赖即兴的解决方案”,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让她一个机器人情绪失控,甚至激动地薅下了对面机器人的头。
的确,育儿工作的随机性相当高。不断应付突发状况导致的长期应激,让母亲身心俱疲。这种“越来越依赖即兴的解决方案”的失控感和丧失目标的无意义感,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很难想象到底有多痛苦。于是,“你就带个孩子而已,哪有那么累”的常见指责,也变得令人崩溃。
《荒野机器人》的原著作者和导演都是男性,但他们也确实看到了育儿的琐碎繁难,并很好地呈现在了作品里,让亿万育儿母亲的感受被看见。作者彼得·布朗还有一部绘本《小孩是糟糕的宠物》,在那本书里,作者对育儿的吐槽更直接更彻底。
虽然吐槽为母不易,但萝斯的奉献不含有任何施恩的意味。这是一种完全不期待回报的、纯粹的爱。所以小雁能满载心理能量、又足够轻松地飞向自己的未来。那场匆忙的告别,虽有没来得及表达的遗憾,却没有沉重的亲情负担。
这也是《荒野机器人》的厉害之处,这个托举-目送-守候-追寻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是爱,但充满鸡飞狗跳的无奈,虽然充满鸡飞狗跳的无奈,但那是爱。
04.
人类的未来还好吗?
《荒野机器人》是一部几乎没有人类出场的电影,仅有的人类现身的镜头在机器人广告里,加起来不足5秒。导演桑德斯也说:“人类在故事中被有意地边缘化了。”
这不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但作为人类的观众,尤其是科幻电影观众,很难控制从电影的缝隙中拼凑出人类社会图景的冲动。但在《荒野机器人》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有些一言难尽。
萝斯流落的荒岛,巨树参天,动物繁多,没有人类居住或到访的痕迹。金门大桥的桥面被海水淹没,鲸鱼从上面自在地游过。以此推断,海平面应该上涨了不少,海洋会淹没海拔较低的地方,临海的大城市应该都已沉入海底。人类似乎退出了地球的不少区域,把森林、海洋还给了大自然,也许人类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
科技高度发达,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和智能程度看起来足以胜任几乎所有工作,而且获得了超大的自主权限。机器人公司在影片展现的范围内由机器人全权管理,中控室里是机器人指挥、机器人运营;种植园是机器人劳作、机器人保卫;机器人发生故障,是机器人驾驶飞船搜索、回收、维修。
人类依然热衷于消费,甚至被消费主义绑架得更深。而机器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类进行消费决策。所以人类会购买机器人,以帮助他们购买其他东西。
广告片里的人类小孩,在光洁得如塑料模型的城市屋顶上,由机器人陪伴着打球。广告宣称,每5个人会拥有一个萝斯姆7134号机器人。人类连彼此陪伴,也由机器人代劳。
消费,本来就是极其孤独的活动,远离自然、被机器人照管大大加剧了这种孤独。《荒野机器人》中的人类,应该生活在清洁、方便、远离荒野与海洋、被机器人全方位服务、以消费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城市孤岛中。
那么,机器还在人的掌控中吗?还是说,人类生活在掌控机器的幻想里,实际已经是机器豢养的城市宠物?如果人类后悔,还有机会回头吗?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好在还有荒野。
《荒野机器人》温暖简单如童话,又冷峻复杂似预言,它有着团圆的结局,又分明是深刻的悲剧。它吸足了经典故事的养分,也身披当代叙事的荣光,至少到目前为止,这是今年最好看的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是去年的片子,在国内上映较晚),让人在对好莱坞接连失望后,终于能说一句“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