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登录

寂静之地:入侵日:文艺恐怖片?


聊一部院线惊悚片——‍‍‍

《寂静之地:入侵日》

图片


正文

这部当前在豆瓣已经开分了,5.8,不及格是这周上映的片子里最低的一部。

我能猜到也完全理解这个分数,但我还是没法说它是一部烂片,因为评价这部片子好不好看,要看你把它当作什么片来看。‍‍‍‍‍‍‍‍‍‍‍‍‍‍‍‍‍‍

把它当作恐怖片来看的话,它肯定是不及格的。

这个系列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创造了“出声就会死”这一高概念,所以它制造恐怖效果的方式也是使用声音。

尤其前两部还加入了听障少女的角度,观众时不时就会陷入和她一样的失聪环境里,无声本就能激发出最大的恐惧,接着再叠加上jump scare突如其来地“吓人一跳”,虽然老套,但不得不承认是有效的。

图片

但在这部里,很多时候电影在视听创作上其实是忽视了这个高概念设定的。

比如说它全程垫满了音乐,这种音乐还不是那种惊悚的一惊一乍的音效,很多时候是一种空灵的或者带着末日救赎感的音乐,这在一部利用声音去完成恐怖效果的电影里是一处败笔。

比如说对怪物的设定明明是一有声音它就会立马出现,但是电影里发动机响了那么久却一直没有怪物出现,偏偏是关掉发动机之后衣服撕裂的那一下引来了怪物的攻击。

这样处理的目的肯定是等安静之后再来个突然一击,能够带来最大的恐怖效果,但是这样的编排确实是有刻意之嫌。

图片

比起前两部,它在剧作结构上也有不少不严谨的地方。

比如第一部里楼梯上的钉子,第二部里出现的婴儿哭声这种不可控的因素,都在后续的情节中体现了自己的作用。

图片

如果在第一幕里面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就一定要响。

这一部的问题就在于枪没有响,不断渲染的女主的疼痛、猫的出现,都是编剧特意给我们呈现的不可控因素,是第一幕里出现的那一把枪。

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开头看到猫的时候就在想它的叫声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剧情,但等到最后也没听到这个响声。

图片

这些设计上的不严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片子恐怖的观感。

而且,这部片子的定位是前传,但其实它并没有满足观众对于前传的期待,只是在末日来临时单开的一条支线。

整个系列的很多设定在这部“前传”里都没有讲清楚根由。比如怪物不会游泳,所以第二部里逃难到小岛上的人可以过正常的生活,这在第二部里出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部里也没有解释就直接出现就很有问题了。

图片

另外,对于怪物的由来也仅仅是一句外星生命就说完了,里面有一个场景还表现了类似它们的老巢或者茧,但也是一闪即过没有做过多解释,这让我们在本就一头雾水的情况下更加一头雾水。

除此之外,它还增加了很多硬设定,比如他们怎么确定了在雨声和雷声之下说话不会吸引怪物的注意,这些硬设定都是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就出现了,非常霸道。当然,最典型的还是猫猫全程不叫。

图片

这些都是它绕不过的缺陷,但如果换个角度,把它当作一部末日惊悚片去看的话,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片子的。

它不同于常规的末日片,主角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或者是为了一个未来活下去,其中大多涉及到人性的分明、善恶的凸显、阶级的崩坏与重组。

这部片子里不讲这些,它把一个绝症患者作为故事的主角,然后聚焦于她的一个很小的自主愿望:吃到一块披萨。

图片

在给观众交代这个愿望的时候有一段男女主的对白。

男主想和女主一块往港口逃难,但是女主角只想回到哈林区,去那里吃一块末日前没有吃到的披萨。

“世界就要毁灭了。”

“是的,可我想去吃披萨,在哈林区,那里可能有世界上最后一片披萨,我要吃掉它。”

图片

这是一段单独看很神经的对白,也是一段很神经的剧情。

但是在末日、死亡这样宏大的毁灭性的概念之下,这样对于一个平常事件的专注的谈论又平添了一股浪漫的氛围。

它不同于第一部的寻找同类,第二部的拯救世界,片子的落点很小,仅仅是一个人想吃一块披萨而已,这一方面极度放大了人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欲望在客观上的“不重要”,又让“人”这一存在在这一部里变得极其渺小。

图片

这话说出来可能有些矛盾,但其实和这个系列高概念的本质不相违背。

因为它本身的设定“出声即死”背后代表的其实就是人和人类文明的退场。

电影在开头特地强调了纽约市的噪声平均可达90分贝,而电影设定下的沉默覆灭了人制造出来的一切噪音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消去了人彰显自我存在的声音,这天然地让人从主体的位置退后,让出世界本来的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的人只能躲在雨中交谈,藏在雷声里大喊,以及在轰轰烈焰燃烧的声音下才敢低声抽泣。

图片

同时在无声中,也能让我们把情感感受得更加清楚。

比如开头女主去看的木偶戏,是片子里第一处去除了所有噪音的过程,但我们能在孩子们变大的瞳孔里感受到惊喜和震惊。

男女主逃难时来到空荡的酒馆里,女主已经生命垂危,男主为了让她快乐把她拉上台,请她协助自己一同表演魔术,魔术成功后男主拉着女主的手往台下一挥谢幕,台下桌椅板凳寂静空荡,但此刻的欢呼喝彩在观众的颅内自行到达高潮。

图片

而且末日的降临,本就是人类文明逐渐退场的过程,只是在这一部里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已。

在这样的片子里,主角代表的肯定不只是她自己,她还是一个投影。电影把女主设定成一个文艺的人,她喜欢写作、读书、音乐,但她又是一个沉疴已久的病人,结尾处她在音乐声中死亡也必然有着人类文明覆灭的指涉。

何况这部里主角逃亡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文明渐次崩塌的过程,地铁、教堂、CBD摩天大楼,以及书店里被冲进下水道的书。

图片

正是因为“人”以及人所代表和创造的一切在这部里本就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并不同意不少人说的“人类拯救猫猫”这一点。

那几段拯救猫猫的戏其实都没有拍出救猫的必要性。怪物躲在门外窥听,女主趁机冲到门前抱起猫猫躲在角落里,但就算她不去抱,猫猫也会在那里一动不动;男主在怪物的巢穴里攀爬为了去救跑到房梁上的猫猫,一路危机重重,但这场拯救更没有必要,因为猫猫自己比他还要安全。

这两场戏的加入更像是在把猫作为工具,利用人物对它的拯救强行制造出两段紧张惊悚的情节。

图片

但我更关注的是这两场之外的,那些猫猫独立的情节。它时不时从女主身边逃跑,甚至有一长段独自穿梭在怪物侵袭的现场追捕老鼠的设计。

在这些戏里并没有人去寻找它或者拯救它,但它总能安全地悄无声息地回到女主的身边,作为男主和女主的抚慰。

当我们放弃把人作为主体后才会发现,动物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说非要为不会叫的猫猫找一个理由,我相信这是其中一个。

与其说是它们被人拯救,不如说越是到了末日,人类越会发现我们需要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



切换深色外观
留言
回到顶部